进展缓慢的美因茨内战很快就被拉斯洛搁置在一旁,交给埃青负责跟进和协调。
他这次派出去协助阿道夫大主教的部队是战斗力最强悍的独立军第一军团。
该军团由轻、重骑兵,大剑士,长矛兵和火枪手混合而成,装备有最坚固的胡斯战车和最新的轻型火炮。
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是贡特尔将军手下最勇猛的指挥官弗洛里安·米特尔斯巴赫,这是拉斯洛有意栽培的一位优秀将军。
如今宫廷军事委员会主席阿道夫元师还有波西米亚军事统师罗森贝格元师都已经垂垂老矣,在奥地利军中却缺少可以接替他们的帅才。
拉斯洛听闻罗森贝格元帅的长子亨利不久前在布拉格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让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元帅一病不起。
为此拉斯洛还专门派出使者去布拉格探望老元师,期盼他能够缓过来,但是医生却表示希望缈茫。
当消息传回维也纳时,拉斯洛不知道自己是该喜悦还是该忧伤。
罗森贝格就是波西米亚版本的亚诺什,位高权重,忠心耿耿支持皇室对抗胡斯派异端。
他的死亡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哈布斯堡家族在波西米亚的控制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老将们逐渐凋零,而拉斯洛一手构建的奥地利军官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建设军队最重要的两点,其一是军官培养,其二便是军械装备。
在军官的培养上,拉斯洛亲自选拔优秀将领,建设奥地利军事学院培养骑兵和步兵基层指挥官,这些都已经初见成效。
而在军械装备的生产和升级上,拉斯洛同样投入了不小的资源和精力。
不久前,从因斯布鲁克搬迁到格拉茨来的奥地利兵工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终于完成。
只有一小部分工匠留在因斯布鲁克附近的堡垒中,继续生产军械器具填充因斯布鲁克的军械库。
而新建成的格拉茨军械库规模要比因斯布鲁克军械库更加庞大,兵工厂的军械生产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自克恩滕矿区的铁矿和铜矿源源不断从阿尔卑斯山区输送到格拉茨,为皇帝服务的工匠们挥动铁锤生产更多的武器和盔甲。
奥地利军队常年征战,武器装备的缺口较大。
仅凭奥地利兵工厂的产能有时并不足以填补这些装备缺口,还得从纽伦堡,
奥格斯堡等地采购武器盔甲。
不过在意大利战争结束后,拉斯洛与米兰的制甲世家米萨基利亚家族签订了长期合同,由该家族的制甲厂承包军队的盔甲订单。
他们生产的米兰板申质量优于德意志地区仿造的板甲,而且价钱更加实惠。
在西里西亚,外奥地利和匈牙利西北部的特伦钦,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兵工厂也在皇帝的资助下建成,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驻扎在各地的军队。
对于武器装备生产非常重视的拉斯洛在听闻格拉茨军械库建成的消息后,立刻决定动身前往格拉茨。
冬日清晨,格拉茨城被一层薄霜复盖,整座城市在朦胧的天色中透着静谧。
一阵清脆的马蹄声打破寂静,那是近卫军和随行的官僚们正陪同拉斯洛皇帝前去视察格拉茨军械库。
拉斯洛身着华丽的貂皮大擎,骑着一匹高大的白色骏马,在一众衣着光鲜的贵族、身披铠甲的侍卫簇拥下,威风凛凛地抵达军械库。
存储武器盔甲的库房和兵工厂都修建在格拉茨南郊,紧邻帝国独立军的驻防营地。
在那附近还有一座墓园,理葬着在格拉茨叛乱中阵亡的战士们。
这座城市曾经在叛乱中受损严重,不过这些年已经渐渐恢复过来。
守卫军械库的卫兵为皇帝打开军械库的大门。
拉斯洛催动马匹进入厂区,他一眼就看到了在前方的空地中央摆着一个无比硕大的铸铁火炮。
据他目测,这玩意得有将近三米长,口径估摸着快有一米,炮管厚实,倍径较小,体型短粗。
他知道这是什么一一这门炮是三十年前由利岑的火炮工匠生产的施蒂利亚巨炮,属于射石白炮类型。
炮身自重8吨,每次发射需要装填十几公斤火药,在10度仰角下可以将700公斤的炮弹抛射至600米外。
这门火炮是存世口径最大的锻铁拼接射石炮,展现了奥地利火炮工匠的工艺水准。
不过这门炮造出来以后总共只打过三发,然后就一直被扔在施蒂利亚公爵的宝库里吃灰。
在建设兵工厂的过程中,格拉茨的火炮工匠请求将这门炮挪到兵工厂内展出,拉斯洛当时没多想就批准了这个请求,甚至他自己都忘了有这回事。
现在来看,这门炮与兵工厂还挺搭的。
施蒂利亚巨炮的实际作用其实相当有限。
首先就是成本限制,一发炮弹下去,能产生怎样的效果不论,光是火药的花费就是一个普通雇佣步兵小半年的工资。
家里没有金矿是玩不起这种火炮的,
其次,虽然这门火炮的制作工艺不错,可是实际上生产和设计思路都远落后于本时代的其他火炮。
无论是帮穆罕默德二世击穿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大炮,还是勃良第公爵【好人】菲利浦赠送给苏格兰国王的蒙斯梅格巨炮都能在更小的火药消耗下对城墙造成更大的毁伤。
而且这两者的安全性能也要远远优于拼接制造的施蒂利亚巨炮。
因此这门火炮刚生产出来没多久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不过它看起来还是挺威武的,加之炮管上铭刻着“魔鬼钟爱的武器”,作为一件昂贵的收藏品也很不错。
后来,格拉茨的火炮工匠们学习法兰西人,勃良第人和匈牙利人的火炮技术,结合他们的锻造技术成功改良了施蒂利亚巨炮。
改良后生产的这些火炮就是现在奥地利军队列装的攻城重炮。
然而,这些火炮的运用场景并不算多。
虽然在当前时代,火炮的制造遵循“大就是好”的理论。
许多君主钟爱超大口径射石重炮,但是拉斯洛却知道轻型化才是火炮的发展趋势。
能够在野战中发挥作用,进行快速机动的轻型火炮将在未来改变战争的规则。
因此拉斯洛几乎终止了关于超重型火炮的进一步研制和开发,而要求工匠将目标全部放在提高轻型火炮的杀伤力和机动性上。
拉斯洛最后再看了一眼摆在显眼位置的巨大火炮,便转头向存储军械的库房走去。
他大概能理解格拉茨火炮工匠们的心态,摆在这里的重炮是为了彰显他们引以为豪的火炮制造技术。
这确实是格拉茨军械库与分布在哈布斯堡领地内众多兵工厂最大的区别一这里拥有熟练掌握火炮和火绳枪制造工艺的优秀工匠。
有这些工匠的支撑,拉斯洛相信将来奥地利的火药武器一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不过,他心里清楚在这个时代并不能过度依赖火药武器,裂颅查理的下场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因此他对大剑土,重骑兵的培养和长矛步兵方阵的研究也没有停滞。
奥地利宫廷军事委员会正在为下一轮军事改革进行积累和准备。